继 “00 后整顿职场” 遍布互联网之后,“发疯工牌” 开始风靡社交平台。
传统工牌,是部门职位加姓名、外加一张个人一寸照的身份象征。而发疯工牌,顾名思义,就是 00 后将打工生涯的 “疯言疯语”,直接挂上工牌、开启自我表达的新做法。
(图源:@打工人关怀中心)
在社交平台上,“00 后的工牌有种淡淡的疯感” 成为热点话题。
不少年轻人用姓氏谐音诉说职场心声,“抒发淡淡的疯感和平静的癫”;也有网友借工牌发疯,把自己归入 “都市隶人” 的阵营,找到情感宣泄的新出口。
发疯工牌,也变成品牌年轻化互动的媒介。
不管是麦当劳、瑞幸咖啡等互联网弄潮儿,还是腾讯会议、科大讯飞等 “稳重卦” 品牌,近 30 家品牌下场,借工牌梗收揽热度与关注。
打工人的发疯文学,轮到工牌了
一个热门话题的产生,往往需要情感的共鸣和参与机制的引导。
这一波工牌梗的兴起,最初起源于职场博主 @打工人关怀中心 发布的笔记《我就说同事们真的蛮勇的……》,收获了 8.4 万点赞数和 2.3 万收藏数。
闻风而来的打工人迅速下场,结合自己的职场经历与角色,用 “工牌发疯” 玩梗、讲故事,成为 play 的一环。
而后,伴随博主的跟风创作,互联网大厂和品牌也开始加入这场工牌爆改。工牌梗的 UGC 内容如潮水般涌来。
熟悉的 “打工人发疯” 的情感配方 + 原滋原味的工牌参与机制,让 “工牌梗” 的社交属性逐渐加强,形成自传播。
“00 后的工牌有种淡淡的疯感” 等话题热度也随之上升,短短 10 天,浏览量就已经翻倍。
从社媒笔记可以看到,发疯工牌的主要玩法,是用自己的姓氏造一个谐音梗,来传递年轻人的 “新打工精神”。
比如当代 “螺丝钉” 精神,是 “别想拧我,我扎手”,要把反 PUA 精神进行到底。“林时工” 同学则独具慧眼,对 “同事本是同林鸟” 的职场风云看得云淡风轻。
“薪尽自然梁同学” 表明,不是能力不行,而是 “就这点钱,我很难帮你办事”。“一下班音信全吴先生”,就注重时间观念,只要 “下班了,这周的苦就吃到这里”。
(图源:@在护肤品公司打工日常)
姓氏梗之外,发疯工牌更直接的玩法 —— 是以摸鱼惯犯、顶凉柱等抬头直接命名,用戏谑感文案,折射当代职场人设、呈现一套自成体系的职场哲学。
(图源:@打工人关怀中心)
比如 “摸鱼惯犯” 的精髓,在于 “虽然今天什么也没干,但真的辛苦我了”。“踩点王”,搭配了 “没关系,每天按时到工位已经很厉害了” 的自我宽慰。
而不管是玩 “百家姓” 的梗,还是冠 “职场人设” 的名,工牌发疯背后,表达出职场人 “要么对一切看淡,要么不好惹” 的姿态。
打工人发疯,越来越直接
其实早在工牌之前,打工人 “发疯” 的传统,就由来已久。
初入疯门的年轻人,会把电脑屏保换成无语菩萨、甄嬛语录,在工位自制纸手铐,暗戳戳停留在对自己的调侃。
再进阶的疯友,开始往工位搬去各种与打工魂同频共振的摆件。
从 “我在公司很想家” 路牌、手工定制的蕉绿热线、再到梦碎墓碑的隐喻单品…… 摆件看似夸张,却不会过分张扬。
这种遮遮掩掩的发疯方式,是身为牛马的小小叛逆,也是一场压力之下喘息片刻的精神洗礼。
再高阶版的发疯方式,是在椅背贴上写有自己心情日记的 A4 纸,在桌面树起大面积的 “蕉绿” 预警,或是在显眼处拉起 “已在工位,正在硬抗” 的条幅。
打工人希望在工位附近隔出一个 “二十分钟效应” 的休憩空间,在办公区域寻找情绪价值。
究其本质,“工位发疯” 是一种精神按摩和情绪解压,“当你无法行驶在人生的旷野,还能在工位静静地撒野”。
此外,“发疯整活儿” 作为一枚社交货币,是职场人的社交保护色。这表明年轻人愿意与同事融为一体,一起苦中作乐,成为 “患难与共” 的工友。
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是,从前的电脑屏保和工位摆件等发疯行为,多少会 “避讳” 领导、路数隐晦。这是打工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密语,同为牛马的互认暗号。
而现在的 “工牌” 宣言,从大量的社媒卷入到直白的表现形式,在做法上都变得更加直接。
打工人发疯,从小部分人的游击行为,逐渐变成一种职场的主流文化。
品牌如何跟着年轻人 “发疯”?
流量和关注之下,这股工牌 “疯”,也吹到了品牌。
各大品牌希望在这场工牌文学的狂欢中,找准一种年轻化的对话方式。
不论选择哪种方式,品牌追 “工牌梗” 的热点,都在于利用当下的 “流量密码”,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其实不管是此前的猫 meme,还是如今的 “发疯工牌”,热梗本身自带情绪价值。
年轻人乐意用 “梗” 来表达自我、释放情绪,也希望借 “梗” 来标定群体、寻找共鸣。
对品牌来说,如果能在玩梗的心态上保持真诚,在技法上坚守定位与内核 —— 找准情感连接点、文化记忆点、以及品牌关联点,那么离成功玩梗就不远了。
写在最后
可以预见的是,往后和打工人相关的热梗还会继续层出不穷,一直火热。
但品牌追热点也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比如,这次 “追热点” 的品牌中,多为食品饮料、个护等快消品牌和互联网大厂,前者与消费者的生活紧密相连,后者在近年来逐渐培养出 “消解严肃” 的玩梗基因。只要和打工人站在统一战线,就会相对容易获得好感和青睐。
相反,如果是本身强调 “格调” 的品牌,比如讲高端故事的服饰美妆、坚持特定理念的一线潮牌、或主攻中产的专业户外品牌,由于目标客群的差异,也为避免 “调性错位” 的违和感,就未必要跟上每一阵风。
只有深入流行文化腹地,并从中读懂年轻人和品牌目标受众的喜恶共鸣,品牌才能根据流行热梗进行内容再创造,回应年轻人在职场排解情绪的底层需求。